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0:22 点击次数:175
笔者以前的文章中曾经做过说明,但比较零散。本文集中整理再介绍一次,方便日后引用。
需要使用的基本理论包括:
主要结论为:
我们的世界由三种客观存在的事物组成:物质,能量,信息;
物质:存在于三维空间中,拥有3个运动自由度;
能量:存在于四维空间中,拥有6个运动自由度;
信息:存在于五维空间中,拥有9个运动自由度;
能量可以理解为是“物质状态的变化”;信息可以理解为是“能量状态的变化”;
电荷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个事物,但是电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,却很少有人能说的清楚。
在我们现代科学中,电荷是一种基本粒子,有正电荷与负电荷两种。
负电荷以电子为代表,正电荷以质子为代表。
电子的本质
我们先分析负电荷的本质。
负电荷就是电子,那么电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
首先我们下一个结论:电子是一种能量形式的客观存在;
有人可能会反驳:你怎么知道电子是四维能量而不是三维物质?
有一个很简单的分辨原则:
物质是三维空间中的存在,可以精确测量,适用牛顿力学,使用基础数学计算;
量子是四维空间中的能量,具有测不准的特性,适用量子力学,使用概率计算。(五维空间中的信息也是,只是目前人类没有直接探测信息的技术手段)
量子测不准与必须使用概率计算的根本原因是:
三维空间中观测到的量子质点,其实对应了四维空间中的一个空间,量子在其中概率分布,所以在三维空间中永远测不准,因为缺少了三个坐标,且必须使用概率计算。
而电子具有测不准的特性,所以电子是四维空间中的能量。
既然我们知道了电子本质是能量,那么电子与光子就属于本质相同的同一种类型的存在。
我们再仔细对比一下,两者表现有何区别呢?
光子:只能以光速做直线运动;
电子:理论上可以不动,具有1/2自旋,可以吸收或者释放光子;
既然两者本质相同都是能量,那么两者就应该可以互相转换。
如何互相转换呢?
我们观察到电子具有1/2自旋特征,所以我们可以做一种想象:
如果出现某种作用力,将光子约束在一个莫比乌斯环的运动路线上,那么光子是不是就可以“原地不动”,并且具有1/2自旋特征,与电子相同了呢?
对于电子可以吸收或释放光子的特征,我们以前说过,光子本身就是很多光量子的合集,所以光子本身也是可以吸收或者释放光量子的。
如果电子本质就是“做莫比乌斯环运动的光子”,那么自然也可以吸收或者释放光子。
我们再进一步思考,约束光子做莫比乌斯环运动的力量是什么?
我们前面说过,“能量状态的变化”也是一种客观存在,这种客观存在就是信息。
光子在做莫比乌斯环运动,也就是光子在每一个瞬间,会受到一个向心力,然后产生一个状态变化。
或者说:光子在每一个瞬间,受到一个“信息”的作用,产生了一个向心的运动状态变化。
过程如下:
本来电子就是一个光量子,在进行直线运动。
然后出现了一个信息场作用在这个光量子上。
每一个普朗克时,这个信息场都会产生一个信息,对这个光量子的运动方向进行约束。
然后该光量子运动轨迹不再是原先的直线,而是变为莫比乌斯环运动。
于是,原先的光量子就变成了电子。
也就是:电子的本质,就是光量子加上了一个约束其做莫比乌斯环运动的信息场。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推论出:
电子的本质是四维空间中的能量质点,是被信息场约束做莫比乌斯环运动的光子。
既然电子是能量,那么其速度必然是“一个普朗克时间前进一个普朗克长度”,即光速。
该运动不需要消耗能量,也没有加减速过程,由空间规则自然产生。
有人可能又要反驳了:我们科学测量的导体中自由电子做热运动的速率是10^5 m/s数量级,并非光速。
我们要知道,电子是“做圆周运动的光子”。
而我们科学中测量时,是把“电子圆周运动”整体作为电子来进行测量的,并非电子的能量质点。测量的是“电子圆周轨迹”的整体运动速率,所以运动速度远远不及光速。
电荷的本质
然后我们再详细研究一下电子的内部运动细节。
为了画图简单,将莫比乌斯环圆周运动简化为圆周运动;
我们想象一下电子的圆周运动,如下图所示:
场景:能量质点E受到信息场B的作用。
注:空间点M是三维空间与四维空间的连接点。此点拥有独立的三维空间坐标。
能量质点E位于四维空间中,没有独立的三维空间坐标,在三维空间中处于测不准的状态。
运动过程:
能量质点E原先为一普通光量子。
在受到信息场B的作用后,信息场B在每个普朗克时,会在M点将一个空间质由四维空间“推”入三维空间。
在没有受到信息场B约束的时候,能量质点E是直线运动。
当一个空间质在M点,由四维空间进入三维空间时,能量质点E就会往M点“靠近”一个空间质。或者说,能量质点E受到了一个指向M点的瞬间向心力。
在受到向心力后,能量质点E就会变为圆周运动(此处为简化,实际上是莫比乌斯环运动)。
如果我们站在三维空间角度观察此场景:
每一个普朗克时,有一个空间质会从M点“冒”出来。这样就相当于M点的空间质每一个普朗克时会前进一个普朗克长度;
也就是:相对于三维空间观察者,M点的空间质以光速相对于观察者在运动。
这样,我们就可以得到负电荷(电子)的本质:
空间质以光速从四维空间通过跨维度连接点M进入三维空间。
对于正电荷,我们反过来即可:
空间质以光速从三维空间质点进入四维空间。
但是要注意一点:
对于正电荷,不是能量质点E,而是物质质点E。
这个质点是位于三维空间中的,这样才能产生圆周运动。
为何会这样?
这是因为该质点小范围内聚集了大量的能量,并超过了一定的阈值,导致这些能量的共振驻波点,在三维空间中“凸显”了出来,并拥有了独立的三维空间坐标。
这就是为什么质子质量远远大于电子的原因。
总结如下:
电荷的本质就是空间质在三维空间与四维空间之间的光速运动;
而电荷的“正负”是“空间质以光速流动的方向”。
负电荷本质是空间质在负电荷质点以光速从四维空间进入三维空间,
正电荷本质是空间质在正电荷质点以光速从三维空间进入四维空间。
形象的说:
负电荷:类似于一个“洞”,这个洞以光速往外“冒”空间质;
正电荷:类似于一个“洞”,这个洞以光速向内“吞噬”空间质。
质子的本质
前面我们说了:
正电荷本质是空间质以光速从三维空间进入四维空间。
那么,作为正电荷的代表的质子,是不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正电荷?
我们假设质子就是一个正电荷。
那么,质子与电子之间必然会表现出永恒的吸引力。
这样,在这种永恒吸引力的作用下,电子必然最终会“坠入”质子。
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现象。
所以,质子与电子之间的作用力,是一个复杂形态的力。
当质子与电子距离比较远的时候,呈现吸引力;
而当质子与电子距离很近的时候,呈现排斥力。
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电子不会“坠入”质子。
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结论,可以去反推质子的内部结构。
什么样的质子结构,才能实现这种复杂结构的作用力?
假设质子只有1个正电荷,那么是不可能实现这种复杂结构作用力的。
我们可以将质子假设为:“X结构+1正电荷”组成。
这个“X结构”呈现电中性。
当电子与质子距离很远的时候,质子对外表现是一个“整体”。
也就是表现为1个正电荷,这样电子与质子之间就是吸引力。
当电子与质子距离很近的时候,质子对电子的表现,不再是一个“整体”,而是“X结构+1正电荷”。
此时,这个“X结构”会对电子产生排斥力。
从这个结果,我们可以推论出,这个X结构必然至少包含一个负电荷,这样才有可能对电子产生排斥力。
然后,因X结构整体呈现电中性,所以这个X结构中必然同时还有一个正电荷。
所以,我们可以推论出,这个X结构=1正电荷+1负电荷。
这样,我们就可以得出:
质子=2正电荷+1负电荷。
作为单纯的正电荷,在我们的世界是无法稳定存在的。
因为我们的世界大量存在单纯的负电荷,即电子。
如果出现单纯的正电荷,那么必然会有很大的概率与电子撞到一起,并互相湮没。
所以在我们的世界,单纯的正电荷无法稳定存在,只有复杂结构的质子才能稳定存在。
Powered by 偏门赚钱的门路寻合作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